top of page

中文教育的必要性

  • 作家相片: Olivia
    Olivia
  • 8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已更新:9月8日

第一次来日本时,在满街的汉字面前,我感动到泪流满面。这份感动,令我一下子爱上了扶桑。走进神社,看到狐狸雕像;走在路上,抬头时不时就能看到飞翔的乌鸦。“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”辛弃疾的诗词脱口而出,走遍九州无法感受的诗意,竟在这里在不期而遇。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感动了。

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

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会不会感到有些疑惑?其实“青”在文言文中的谱色包含了从蓝色到绿色。“蓝”在荀子的文中指蓝草。这种草中提炼出来的青色(深蓝)要比蓝草的颜色深。演变到今天,“青”在汉语语境里,仅仅是指绿色接近黄色的那段颜色,比如青草,青涩,嫩青。早已没有了蓝色的意思。但在日语中,青,却还保留了文言文中“青”的颜色含义,比如青空,指蓝天;青林檎指绿苹果;青灯指绿灯……了解了文言文中“青”的含义,你对日语中“青”的理解一定会深刻。

当我在白板上书写了一个动词“走”,询问在座的各位,在日语中,是什么意思?或许太过突然,懂日语的朋友跟我说,是“走路”的“走”啊。我摇摇头,不,在日语中是“跑”。“走”在文言文中有“奔跑”“跑”的含义。古代表达走路,一般用“行”来表达。诸如此类的文字还有不少,比如“汤”文言文中是“热水”的意思;“今”在文言文中是“现在”的意思。

仅仅举几个小例子,由于我日语水平限度,还不能举出更多的例子。但我相信,当我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,一起寻找文言文与日语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、典故时,不仅会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,而且还会不知不觉中,吸收更多的文言文知识。

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:小学时,日本学生需要掌握一千汉字左右;并且陆续会学到一些成语典故。初中开始,课本中会陆续出现古诗和文言文学习。如果我们在初一提前开始学习文言文,掌握阅读技巧,提升翻译能力,那样再上国语课,一定事半功倍。

色彩斑斓与简朴典雅

走在日本街头,尤其是商业街,或一些小饭馆,色彩斑斓,装饰繁复。但有时候,到另外一些地方,比如一些高档餐厅,或者文化场馆,又似乎流行着被称为“诧寂”的风格。这样两种迥异的风格,有很大一部分因素起源于唐宋,到了日本又有了发展。

如果到国内的博物馆参观,艺术品部分:唐朝富丽堂皇,颜色丰富,多为亮色和暖色调;宋代则很简朴,天然去雕饰的感觉,多为单色和冷色。我们知道美学最高境界就是“简朴”。宋代的美很高级,唐朝的美很富足。日本的艺术装饰中,正好在不同环境里,运用了这两种美学风格。这让我每每徜徉于街头,踏足文化场馆,总有一种梦回唐宋故土的感觉。

怪不得有人说:来日本的华人有三种,一种是感觉日本干净舒服,服务非常细致,喜欢这里;一种是跟去世界各地的华人一个心思,赚钱过生活,如果赚够也许还会回国;还有一种来日本的华人是最特别的,来找华夏(中国)。


Eye-level view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tea ceremony
A traditional Chinese tea ceremony showcasing cultural heritage.

茶道之抹茶与功夫茶之泡茶

大多数人只知道遣唐使,其实宋代也有,只是规模比起唐代减少了很多,多为佛教僧侣。他们在寺庙里,学了佛经,同时也学了宋代茶文化。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抹茶吧,你们知道抹茶的起源吗?抹茶来自宋朝,自从唐时有了茶,宋代茶文化发达。那时候,抹茶因此传到了日本。

大家都知道泡茶怎么来的吗?明明抹茶,怎么变成了泡茶呢?宋之后无华夏,至少抹茶变泡茶,就是其一。

我们知道元代由蒙古铁骑建立,蒙古属于草原游牧民族,游牧的生活,哪有可能去感受抹茶文化,他们喝茶从来就是泡茶。云南西藏地区还用砖茶来保存茶叶。到了明代,朱元璋乞丐出身,不可能知道抹茶的存在了。其实自从科举制度以后,宋及以后的读书人几乎都不懂历史了。自然从元之后消失的抹茶,再也不会复出了。所以我们现在以为就是这样,茶叶直接泡着喝。记得前几年,还有人因为喝抹茶,被污蔑学日本人,数典忘祖呢?简直是可笑又可悲!

冷眼旁观还是边界问题

有一次在街上,我发现一个店员,拿着扫把和簸箕在门前做清洁工作。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句话:各家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。对啊,就应该这样啊。我们古人也一定这样,大家都扫了自家门前雪,管理好自家门前路上的卫生,整条街不就都干净了吗?怪不得欧洲在中世纪曾经闹过一阵子“中国热”,热切希望到东方古国一游。当时还在明代时,据说刚来这里的欧洲人,看到街道整齐,普通百姓待人和气,有礼貌,语气温和。当然后来再来的人,已经到了清代初期,据说饿殍遍野,城市变得肮脏,至于清末公园,竟出现了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”的标语牌。据说清末时,民众当街大小便竟是常态。扯远了。

我们再说一下,休管他人瓦上霜。这句话便是对边界感的最生动描述。或许我们的古人并不想今人这样没有边界感,比如有些影视剧忽略边界感,不把自己当外人,对家人或朋友指手画脚,甚至越俎代庖。不知道给人造成不安,反而认为这是热情。因此很多人来到日本感受到当地人不够热情,殊不知边界感跟热情不是一回事。当你真正了解了我们祖先的文化之后,或许你跟日本人的交流更自然顺畅。

文化断了是真的湮灭

我们知道杀死李白,不是让他失去生命这么简单,而是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再能记得李白的诗歌和李白这个人时,李白就真的湮灭了。文化也是如此,假如有一天我们华人不再说中文,不再能理解文言文,也不再懂古诗,恐怕这世间就真没了华夏。

犹太人两千年在这世上流浪,当1948年复国时,一下子来自世界各地,无论肤色和语言的犹太人齐聚上帝应许之地以色列时,希伯来文成为链接纽带,圣经成为他们的根基,文学则是他们能够传承文化最不可或缺的途径。可见文学之于文化有多重要。

我们华夏目前没有宗教,只有文化,文学则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。文学中的精华则是古诗和优美的文言文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学习文言文学习古诗,才能让我们自己有根基,无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,我们都能站稳脚跟。

不瞒大家,我之前是个典型的支黑,是民族虚无主义者,直到后来,我遇到了我的海外学生,我从这些欧美学生那收获了华夏文化还有这么美好的一面。但当时还有些犹疑不定,毕竟只是一些好吃的饺子、剪纸、中国结、京剧、功夫。学生时代非常喜欢古诗,后来在教中国学生时,我重拾古诗的爱好,紧接着又看到了文言文,看到了老庄。这时候,我才突然发现,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这么多美好的文字啊。(作者:云帆信子)



课程安排:零基础小学生:半年到一年的拼音课学习,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,学会之后,自己阅读带拼音的书就好。初中之后,想学习文言文和古诗,可以继续学习中文。

华人一代小孩,因为在国内接受教育,希望中文继续,我可以教授文言文和古诗以及历史,完成文化传承。如果想参加国内高考,我会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应考方式解读和训练。

日本学生(一般为成年人):商务中文(会话为主,目的是能与中国人做商业往来需要)如果想参加汉语鉴定,我除了教授中文课程之外,还可以做考前辅导。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掌握有效的華語教學技巧

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,學習華語變得越來越重要。無論是因為商業需求,還是對中國文化的興趣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這門語言。然而,對於教師來說,如何有效地教授華語是一個挑戰。本文將探討一些有效的華語教學技巧,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,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門語言。 了解學生的需求...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